記者楊雅民專題報導

張雅惠:「收入-儲蓄=支出」的理財方式,能保證一年可存下多少錢,確實控制每個月的支出,否則就陷入過度消費,存不到錢的惡性循環。

張雅惠(化名)是位資深記者,育有一女,每個月薪水八萬多元,年薪超過100萬元,她說,35歲以前,有多少錢、花多少錢,買車子、房子,花剩的錢再拿來儲蓄,財富都無法累積,雖然也曾追高買股票,但買時每股200多元,股市翻轉竟跌到50多元,慘痛套牢。


於是她開始檢討理財方式,心想:「大富由天,小富靠儉,既然不能控制大環境的投資風險,至少可以控制自己。」35歲那年,她開始和先生進行財務分工,家裡的房貸和水電費由先生支付,她負責女兒的補習費和家庭生活雜支開銷,強迫自己每年百萬年薪,至少要存下50萬元。


張雅惠在每月八萬多元薪水一進戶頭,就先存下4萬5,000元,剩下約3萬5,000元的可支配所得,再決定如何花用;其中,強迫儲蓄的4萬5,000元,先是購買郵局六年期的儲蓄險,每個月繳費約2萬7,000元,六年期滿後領回200萬元。


今年她以女兒之名,可用較低保費購買十年期的還本終身分紅儲蓄險,儲存退休的養老金,每月大約繳款1萬2,000元,十年期滿後,每年至少可領回兩萬多元,逐年遞增,活愈久、領愈久。


其餘存款她放在自己的活期存款戶頭,即使當月的可支配所得透支,也要鞭策自己,絕對不可提領出來花用,只能從下個月的可支配所得扣掉;即每個月可支配的3萬5,000元,女兒的補習費先扣掉一萬元,剩下2萬5,000元要張羅一家三口的三餐和日常生活雜支,扣掉三餐支出後,其餘的錢才能拿來添購自己的衣服、鞋子、皮包等奢侈品。


通常每個月打理三餐和生活雜支的預算,張雅惠設定在兩萬元,等於每週只能花5,000元打理三餐和雜支,這5,000元她會再對半,每週三餐和雜支預算各約2,500元。


所以,每個假日她會上菜市場買足未來一週要幫小孩、先生帶便當,準備三餐的菜,她說,通常趁著菜市場要收攤前再去採購,往往可以撿到很多便宜出清的青菜和水產,而且要避免買價格高漲的蔬果。


每天平均花二、三百元預算打理家庭三餐,雖然很累,她卻把它當作樂趣,並強調縮衣節食絕對不能影響到小孩的健康和發展,還要維持家庭生活品質和樂趣。平日若省下部分支出,假日一家三口就會出門吃大餐,若要買上萬元的名牌包犒賞自己,她就會從每個月可支配所得慢慢存,存夠了才出手,萬一先買了,就須從下個月可支配所得省下來。


假使家裡要添購電腦、冰箱等高單價的家電,她會善用信用卡零利率分期付款功能,進行信用卡刷卡金額總量管制,每個月分期付款二、三千元,逐月攤還,即每一段支出都要分得很清楚。


張雅惠說,以「收入-儲蓄=支出」的理財方式,才能保證一年可以存下多少錢,並控制每月支出,只要發現透支,要立刻踩煞車,才不會再陷入過度消費,存不到錢的惡性循環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ttle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